关于全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
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金相镇
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,促进全州精准脱贫工作开展,根据2017年工作安排,州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,对我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。7月中、下旬调研组先后赴汪清县、和龙市,实地考察了汪清县东光镇太平村木耳培育基地、菌包厂建设项目、东兴村蔬菜大棚项目、和龙市龙城镇牛心村风山洞养兔专业合作社,察看了龙城镇牛心村易地搬迁情况,并走访了贫困户。调研组分别在这两个县(市)召开了座谈会,查阅了其它县市上报的书面调研报告,并于8月3日召开了州政府及州直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,听取了我州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。
一、全州贫困现状
延边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两大主战场之一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共有龙井、和龙、汪清、安图4个国定贫困县和图们1个省定片区县,贫困村304个(全省占比20.4%)。截止2015年底,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831户、85102人,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2.1%,贫困发生率为13.4%。这些贫困人口,按贫困户性质看,低保、五保贫困人口25553户、41944人,占全州贫困人口总数的49.3%。一般贫困户21278户、43158人,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0.7%;按贫困户致贫原因看,因病致贫31186户,占66.6%;因残致贫3332户,占7.1%;缺乏劳动力、缺资金、缺土地、缺技术致贫5803户,占12.4%;因学致贫933户,占2.0%;其它原因致贫5577户,占11.9%。
2015年底,确定全州贫困人口脱贫计划为2016年脱贫3.5万人、2017年脱贫3万人、2018年脱贫2.3万人(考虑返贫因素);确保5个贫困县(片区县)2018年全部摘帽;2019年攻坚扫尾;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。推动贫困发生率较低、贫困人口较少的延吉、珲春、敦化3个市于2017年底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。2016年,我州共有30877名贫困人口达到退出标准,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6.3%,圆满完成了省委、省政府确定的年度脱贫任务,贫困发生率由13.4%下降至8.2%,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75元,比上年增长7.9%。2017年结合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,按我省脱贫滚动计划调整要求,重新确定了全州脱贫时序:2016年脱贫3.1万人;2017年脱贫1.7万人、贫困村退出120个;2018年脱贫1.9万人、贫困村退出113个;2019年脱贫0.9万人,贫困村退出71个;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,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。其中,龙井、图们2018年脱贫摘帽,和龙、汪清、安图于2019年底脱贫摘帽,2020年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。
二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
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实施以来,州委、州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,聚焦脱贫目标,压紧压实责任,精准持续发力,认真实施《延边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》,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。
(一)高度重视,强化部署,组织领导坚强有力。一是建立双组长高位推动机制。全州各级全部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,层层立下军令状,层层签订责任书,逐级传导压力,层层压实责任。二是建立重大事项处理机制。实行党政主要领导 “月调度,季汇报”制度。做到了党政主要领导重要工作亲自部署、重大问题亲自过问、重点环节亲自协调、重大项目亲自督办。三是建立真查严考督查机制。组建专项督导组,制定督查清单,对督查结果全州通报,实行36位州级领导带头到包保地区督导工作,持续传导压力。四是建立责任追究问责制。2016年对工作推进缓慢的最后两位县市的分管领导进行了约谈提醒。2017年第一次小组会前,州委、州政府主要领导对5个重点县的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进行了集体约谈。五是建立包保帮扶责任机制。组织37名州级领导联乡包村,122个州直单位定点包村,选派75名第一书记和75个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,省州县帮扶单位超过1000个,选派驻村工作队800多个,派驻村第一书记304名。
(二)强化资金整合,推进项目建设,发展能力得到提升。2016年共实施扶贫项目1644个,其中,产业项目563个,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项目1081个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7.81亿元,其中,扶贫专项13.14亿元,涉农资金8亿元,银行贷款、金融债券 13.45亿元,其他及社会扶贫资金3.22亿元。截至2017年7月初,全州已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3.2亿元,到位扶贫专项资金4.8亿元,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1.3亿元,8个县市本级财政列支3亿元。另外,已注入贷款风险补偿金3547万元,为1594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110.3万元。2017年计划实施扶贫项目1057个,计划总投资32.9亿元,其中,产业项目426个,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项目631个。目前,项目已开工438个,开工率为41.4%。
(三)坚持多措并举,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措施,确保贫困群众增收。一是产业覆盖一批。采取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方式,重点发展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。截止2017年6月全州建设特色产业园区120余个,建设绿色有机水稻、棚膜蔬菜、中药材等生产基地290余个,食用菌生产近11亿袋,建设各类特色养殖园区(场)70个,带动了1.6万贫困人口受益。二是教育资助一批。计划投资5730万元,实施校舍建设项目25个,总建筑面积10.17万平方米;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90所农村学校,受益学生34800人;向贫困地区3600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;资助贫困生6400人。三是就业扶持一批。结合“春风行动”,全州组织专场招聘会27场次,免费服务贫困人口2000多人。建立扶贫创业基地40个,创业人数达322人,发放创业补贴858.2万元,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331.2万元,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。四是搬迁安置一批。2016年,完成危房改造2647户,启动易地扶贫搬迁1061户2266人,竣工1002户2181人。2017年计划完成4987户危房改造任务,现已开工1401户。计划完成2306户易地搬迁任务,目前正在扎实推进。五是医疗救助一批。县域内新农合政策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%,14467人次贫困人员享受新农合优惠政策,补偿基金支出3966.62万元;大病保险补偿4099人,补偿支出1728万元;为3.92万名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,落实“一户一档、一人一卡”精准治疗方案。延吉、敦化、龙井、和龙、安图5个县市财政出资846万元,为4.6万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。六是低保兜底一批。将符合条件的非低保贫困户850户1113人全部纳入保障对象;全州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3815元/年;对家庭突遇临时性困难的非低保贫困对象837户1241人发放了109万元临时生活救助;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非低保贫困对象19855人发放了198.6万元医疗救助。
(四)突出产业扶贫,提高脱贫质量,贫困村一些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。安图县亮兵镇新胜村,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,累计整合扶贫资金200万元入股到新胜手拍粉丝专业合作社,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,明确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33元,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,可选择种植马铃薯,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订单。也可冬季选择到合作社打工,每户每月可增加3000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。2016年图们市石岘镇共争取扶贫资金750万元,采取“统筹谋划、整镇推进”的模式,依托现有的特色龙头企业,整合资金和资源打造“石岘镇康源食用菌基地”“石岘镇食用菌标准化扶贫创业基地”等扶贫基地,带动全镇脱贫。目前,石岘镇已建设扶贫基地3个,直接带动12个村的贫困户增收脱贫。2016年底,实现扶贫连片产业收益45万元,贫困户人均增收745元。汪清县天桥岭镇按照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,专项扶贫资金292万元投入到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,签订扶贫带动协议发展食用菌项目。连续6年为1周期,2016年公司已将首批价值32万元的16万菌袋发放给天桥岭镇9个村173户贫困户,帮助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。
(五)拓宽扶贫渠道,大力实施新业态扶贫项目。一是金融扶贫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,发放贷款4.4亿元,贫困村发放贷款1.29亿元。积极推进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,已注入风险担保基金4600万元,1比10倍放大扶贫贴息贷款,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。二是光伏扶贫,全州争取光伏指标157.445兆瓦,其中,集中式110兆瓦,分布式(含户用)47.445兆瓦。目前,新建光伏电站分布式64座、集中式2座,惠及贫困户8700户,预计户均增收1500-3000元。三是电商扶贫,延吉、敦化、和龙、安图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,已建成2个县域服务中心,和龙、图们、安图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,预计7月投入运营;龙井、汪清列入2017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荐名单;图们、龙井已在京东商城开设特产馆,实现特产品线上销售。全州共建立了2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(点),已培训8000余人次。四是乡村旅游扶贫,全州有151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,其中2016年建设14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,全域实施旅游项目贫困村70个;2017年实施79个村,预计带动贫困人口3590户5556人;2018年计划实施72个村。
三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
调研组认为全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,也突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,主要表现在:
(一)精准识别、精准退出过程中存在不够精准现象。由于信息不共享的原因,造成县域内无法核实个人在外县市的所需信息,导致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出现个别不精准的情况。有些贫困家庭子女已不与父母共同生活,但为保留农村土地,本人户口未迁出,以致造成各项政策性补贴与贫困户个人所得不符,难以做到按照户口簿整户识别。
(二)少数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,内生动力不足。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“等靠要”依赖思想,自主脱贫意识淡薄,认为脱贫攻坚就是国家大包干,坐等脱贫,以致出现“上急下慢、外热内冷”的现象。另外因病、因残、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致贫的人员,基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,难以实现由“输血式”扶贫向“造血式”扶贫的转变。
(三)扶贫产业培育难度大。在调研中发现,各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,有的贫困村到户产业覆盖不完全、社会化组织和服务带动能力不足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。脱贫产业单一、规模小,龙头企业少,带动能力弱。由于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和产品结构的影响,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松散,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。
(四)脱贫成果抵御风险能力弱,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不容小觑。据初步统计,在全州304个贫困村中有203个贫困村遭受洪灾,造成贫困村直接损失8.1亿元。扶贫产业项目损毁74个,直接损失2370万元;受灾贫困人口多达1.4万人、因灾返贫455人、因灾致贫701人。相比于因灾而言,因病致贫情况更为复杂,因病致贫在短期脱贫难度大。
(五)有些检查标准不统一,扶贫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不切实际现象。对同一项工作,不同部门的检查标准不一致。比如财政和审计部门在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6%标准上政策口径不一样。还有第三方评估、省际交叉考核方式在审检考评过程中也存在标准要求不一致现象。另外产业项目收益率要求达到8%-12%,一般性的产业项目很难达到。
四、对策和建议
调研组认为,要限时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,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,既要治标,更要治本。
(一)坚持实事求是,提高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水平。建好州、县、乡、村精准扶贫数据大平台,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要严格核查,真正把底子弄清、数据核准,做到村不漏户、户不漏人。要因村、因人制宜,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,提高脱贫攻坚实效。要防止弄虚作假,搞数字脱贫;要严格脱贫退出程序和标准,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。
(二)坚持因地制宜,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优势产业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,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,力促贫困家庭户户有增收项目、人人有脱贫门路。以开放发展助推脱贫攻坚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努力引进企业、引进资金、引进能人,为贫困群众稳定就业、稳定脱贫创造条件。
(三)大力提升可持续脱贫动力和扶贫能力。要切实化解少数贫困户脱贫“内生动力不足”的问题,重视农民的“参与度”,通过提高农民“参与度”来增强贫困户的“获得感”,激发农民自身的发展动力。要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,让贫困农户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抱团发展”,使扶贫攻坚真正成为贫困户自主自觉的共同行动。
(四)切实做好保险扶贫工作。减轻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,对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口、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,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,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。减轻贫困人员医疗费用负担,对贫困人员通过降低起付线、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倾斜性政策,实行精准支付。要增强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,把保险扶贫纳入扶贫产业项目中,防范和化解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预知风险。
(五)严格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,规范和统一扶贫检查标准。以“廉政扶贫”护航“精准扶贫”,把扶贫资金作为监督重点,紧盯资金分配、使用、监管等关键环节,提前介入,防范未然。围绕国家和省州脱贫攻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,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细则,使得地方在具体落实政策方面有指导性、操作性的依据。探索实施模拟第三方评估,以评查漏,以评促改。